本報記者 白雲“列車即將進入北京市區,進入北京,您就是北京市民了……”石家莊到北京西的列車上,廣播還沒結束,整個車廂的人都已呼啦啦站了起來。
  這是每周末都會上演的一幕:周五夜車回石,周日夜車回京,有座沒座的被塞進車廂,常來常往日漸臉熟,這些乘客在網上組建了一個群,名字就叫“石家莊—北京西”。
  群里是一群漂在北京的石家莊人。與那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“北漂”不同,他們是高學歷高收入的京城白領,大多數是各行業的精英,但因飽受房價和戶籍的困擾,無力也無意舉家進京,只好把妻兒留在河北。
  工作在北京,入睡在河北,周末一家團聚。他們沒有了大學畢業闖盪江湖的亢奮,多了幾分養家糊口的隱忍,“漂”在北京的目的性更明確。“北漂”的河北人,最大的夢想是把稅交在生於斯長於斯的河北。
  漂在京城的莊裡人
  10月25日22時,趙剛從K157次列車上下來,這列火車從北京西始發到湛江,石家莊才是第五站,然而好幾節車廂已經空了。背著簡單行李的中年人們,急匆匆從車廂口擠出來,急匆匆地奔出站口而去,急匆匆地招手打車回家。
  趙剛也是其中一員。
  在“石家莊—北京西”群主王曉明的記憶里,周日石家莊到北京西的列車,尤其是下午七八點到站的“黃金時段”車次,如果北京西不是終點站,常常會發生“堵人”。“你見過沒?堵車是車太多了,堵人是人太多了。堵在出站口的通道,一波波出不去,看著擠在人堆里的很多臉,都面熟,差不多都是咱莊裡人回京上班。”
  王曉明從2001年左右開始“北漂”,建立的“石家莊—北京西”群,260多名實名成員都是漂在北京的石家莊人。他們有共同的特點:家在石家莊,大多是IT業的精英人士,不少人已是部門經理、業務經理,動輒是公司的技術核心,出於職業規範需求,工資是大家都避而不談的話題。
  王曉明畢業於河北科技大學,趙剛畢業於東北大學,劉健畢業於河北大學。群里的成員大多至少擁有本科文憑,大多數都有過在河北工作的經歷,但不想再重覆同樣的日子,帶著一點打拼的想念,奔著首都更多的機會,最終成為“北漂一族”。
  火車上的漂泊者
  共同的“北漂”生涯,交通工具成了漂友們最關心的話題。
  群里討論最多的是火車,從綠皮車,到K字頭到T字頭,發展到“被動車”、“被高鐵”,王曉明感慨,能在同一列火車上遇到熟臉莊裡人的機會,越來越少了。
  火車票沒有實名制前,群友們常一人代買半個群的票。趙剛就曾受群友委托在北京西站一次性買了2000多元錢的票,還被售票員誤認為是“黃牛”,上了火車給大家發票,回收票錢,剛好趕上群友打撲克,撲克牌和零錢混在一起,又被鐵警誤認為賭博。
  如今網上售票了,趙剛說,提前兩周都很難買到周末往返石家莊與北京西之間的票。“你可以想象,到底在北京的河北人有多少。”
  與常年出差的旅客不同,因為要自掏腰包且常年往返,群里的成員大都自覺避開高鐵和動車。回家的車上對於他們而言,是段垃圾時間,不需要趕時間,也不需要多舒適,一路晃蕩,甚至中間莫名停車一個多小時,他們都早已習慣,毫無怨言。
  王曉明攢的最多的是車票,12年北漂,從30元錢的車票坐到45元錢,不坐動車也坐不起動車,省下幾十元車票錢給孩子買玩具,即使如此,這些年來也已為鐵路事業“貢獻”了五六萬元。
  舊車票和日子一樣,塞滿了瑣碎的角落,趙剛手頭隨便一划拉,就能劃拉出100多張。
  已經消失的T514次,上下層的城際列車,因6時左右進京發車,很受想在家多待會的“北漂”們歡迎,火爆時樓梯上走廊里全是人。“大家上了車就相互打招呼,儘管不知道姓甚名誰,反正都知道是莊裡到北京上班的。”趙剛說。
  群友張帥曾在火車上碰上石家莊同小區的鄰居坐在對面,而鄰座是同事,這樣的小概率事件,因為在京工作的河北人太多,發生得太多。
  想把稅交在河北
  和剛畢業的大學生比,群中的北漂群體,少了幾分進京的盲目,多了幾分養家的責任。工資高、離家近是讓他們選擇北京的重要原因。
  高薪來自這些設置在北京的高尖端企業。王曉明想不通的是,北京房租貴、人力成本貴,為什麼這些企業寧願如此也要在北京。石家莊距離北京只有300公里之遙,工資水準差出多少,卻很少有這些企業問津。
  “我們群里的人,有做銷售的,做技術的,做管理的,大家組織起來,就是一個公司的架構,幾乎都是行業里的技術骨幹,但沒有合適的企業在河北,就業就是個問題。”趙剛將群里一位“撤退”的群友視為北漂回歸的探路者,對方工資水平只有自己的三分之一,這也讓打算撤回河北的“北漂”們心生怯意。
  “這些年我們這些北漂,給北京的稅收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,但我們都是河北人,戶籍在河北,家人也在河北,願意給河北交稅,缺的是這樣一個機會。”王曉明和弟弟王小利都是北漂,“誰願意拋家舍業地來回奔波?但是誰又沒有養家糊口的責任?”
  經濟收入只是“北漂”們繼續漂在北京的原因之一。其他的方面,比如北京公司的正規運營。“北漂”許多年,群里每個人幾乎都有若干次跳槽的經歷,但絕少有公司不是雙休,不上五險一金,不給帶薪休假。而他們各自在河北工作經歷,這些法定福利,需要自己向企業要求。
  “如果不是雙休,我回到河北工作,經濟收入少了,休息時間少了,天天加班,還是沒時間陪家人,我幹嗎不繼續在北京呢?”趙剛的想法代表著相當一部分“北漂”的心態。
  良好的企業文化及政府的規範性要求,都是巨大的吸引力。儘管北京的工作環境也有種種不如意。比如住處與工作單位間的遙遠距離。“從租住的地方出來走上十幾分鐘,再坐公交車幾十分鐘,下車再走十幾分鐘,”王曉明每天上班時要跋涉19公里,這段距離,這些時間,在石家莊幾乎可以貫穿城市東西。
  房子,孩子,戶口
  每周奔波的期盼,是莊裡家中那盞為自己亮著的燈,廚房裡蒸騰的熱氣是“北漂”們回家時最暖的鏡頭。
  趙剛住在距離公司很近很近的城中村,月租金800元的一個單間,洗澡、做飯,所有生活就是在這個房間完成。
  趙剛和王曉明都坦言,無力在北京買房,即使把石家莊的家當都賣掉,想買房也要背上百萬元的債務。260多名群友,購置了北京房產的不足10人。
  劉健的遭遇不能不提。2000年房價還在醞釀期,劉健就頗有先見之明貸款買了一套住房,誤打誤撞地攥緊了這套不動產,卻無法清除身上的漂泊氣息。住在自己的房子里,卻要到派出所辦暫住證。“漂的感覺很清苦,你總覺得那個地方沒有任何東西是你的,你就是個暫住的人,距離和冷漠,還有你不被包容的失落,都是高工資的代價。”劉健說。這種漂泊感,每個人都不願自己的後代再次承受。
  2007年前,北京出台過政策,辦理居住證滿3年,可以落戶北京,在這項政策取消前,劉健還差3個月;後來政策變更為必須具有高級職稱,劉健拼命考下硬件,這時規定又升級為2年內不能跳槽,剛跳槽的他再次與北京戶口擦肩而過,從此絕了落戶北京的念想。
  群里的“北漂”客沒有舉家進京,更多是考慮孩子。每篇關於北京高考的文章,群里的家長幾乎都研究過。“北京的高考分數低,這便宜還真沒想沾過。最重要的是可以參與孩子的成長。”沒有戶口,“北漂”們的孩子想在北京就讀,除了交納不菲的借讀費,還要在高考前遷回河北。
  劉健不願意讓孩子體驗戶口造成的差異化。而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,是身為父親,在孩子的家長會、畢業典禮上的缺失,永難彌補。
  夢裡也知身是客
  劉健在接受採訪時,才知道在北京繳納的養老金,如果沒有北京戶口,退休後需回到河北領取,將按照河北的標準發放。這意味著,養老金以北京的高標準繳納,卻要以河北的低發放終結。“去北京,就沒打算回來工作。北漂是條單行道,去之前我就想過的。”有著在河北大型企業的就業經歷,劉健對返回河北工作沒有期望。
  北京河北兩地的切實差距也讓北漂的人對回冀心存芥蒂,王曉明最近在石買了套二手房,他和妻子需要分別開具公積金繳納證明,在北京他只用了半個多小時排隊,請了一個半小時的假就辦完了,而妻子則花了一個禮拜。“北京不是家,也沒有家。這一點所有的北漂都很清楚。”王曉明甚至和群里的人商談過組建一個網絡技術公司,但拿不准石家莊會有什麼樣的優惠政策,趙剛調侃他,有的成功是因為想得太少,有的失敗是因為想得太多。
  王曉明笑笑:“這麼大年紀,都是家裡的頂梁柱,輸不起了。”
  趙剛的願望更實際,哪怕薪金減半,只要自己10多年積攢的技術不荒廢,有一個差不多的崗位,都想回石陪著家人。“政府的扶植力度、服務意識不夠,好的企業不願在石扎根,人才就大量流失,最後進入惡性循環。身為河北人,我們深知在京永遠是外人,把學的東西都用在河北,力量再小我也是給家裡工作。數落它,批判它,都是希望我的家鄉可以更好。”王曉明說到最後,幾個人都沉默。
  (應採訪對象要求,文中人物均為化名)
  (原標題:石家莊“北漂”群:夢想把稅交在河北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q16dqip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