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網威海7月25日電 (王慶厚 張騰飛)劉公島,不僅僅是一個島。120年前爆發的甲午戰爭,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於此,十餘艘戰艦葬身海底,數千名將士埋骨大海。從此,劉公島——中國第一支海軍的建軍之地,變成了甲午戰爭黃海海戰的終結之地、北洋海軍的忠骨屈辱之地。
  120年後,北海艦隊組織某水警區和某訓練基地四大隊的400餘名官兵走進劉公島,開展“銘記甲午恥、踐行強軍夢”水兵集體宣誓簽名活動,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。
  唱的是憂患,鳴的是警鐘
  1894年7月25日,豐島海戰打響,標志著甲午戰爭爆發,中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《馬關條約》。120年後的今天,劉公島上空烏雲密佈,伴隨著陣陣大風,下起了大雨。
  上午8時整,400餘名官兵身著潔白的軍裝,肅立在陳列館廣場“海魂”雕塑前,高唱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》,雄渾昂揚、氣勢磅礴、催人奮進的旋律,響徹在劉公島上空。
  “在甲午故地,在豐島海戰爆發日,組織官兵唱國歌,不同尋常,可以進一步強化官兵的憂患意識,激發愛國主義情感。”北海艦隊某水警區政委董振玉對記者說。
  8時05分,停靠在鐵碼頭、懸掛滿旗的某水警區任丘艇和伊川艇,同時拉響汽笛。官兵們在艦艇甲板上站泊,陳列館廣場的400餘名官兵脫帽肅立,垂首向北洋水師的將士默哀。
  120秒低沉、刺耳的汽笛聲,短暫又漫長,如同警鐘,撞擊著每一名官兵的心靈,仿佛是甲午將士的吶喊,警示著當代海軍官兵:勿忘國恥,固我海權,強我海防!
  鐵碼頭1889年施工,兩年後竣工,位於北洋海軍提督署西側海中。北洋海軍成軍時,擁有艦船25艘,大部分停靠在這裡。當時碼頭周圍,旌旗林立,威風凜凜。日軍占領劉公島後,想拆掉鐵碼頭,清政府通過外交途徑,與日軍多方交涉,才把鐵碼頭保留下來。
  鳴笛、默哀結束後,廣場響起低緩的《獻花曲》,8名禮儀兵抬著4個花籃,緩步邁向“海魂”雕塑台。
  宣的是夢想,簽的是使命
  1997年,劉公島被中宣部列入“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”。10多年來,這裡成了軍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、海防教育和海洋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。
  沿著歷經百年的青石板路,官兵們拾階而上,經過北洋提督署北山崗,來到巍峨的北洋海軍忠魂碑兩側肅立,舉起右拳莊嚴宣誓:“牢記歷史,聚力強軍,維護海權,圓夢海疆。”
  忠魂碑為1988年威海市政府為紀念清代北洋海軍成軍100周年而建,碑呈六棱形,高30米。它猶如一柄刺向藍天的利劍,忠魂碑下方的浮雕和碑文記述了甲午海戰中北洋海軍悲歌一曲,全軍覆沒的經過。官兵們依次瞻仰後,陷入對歷史和現實的深深思考之中。
  緊接著,10名官兵托舉起30米長、寫有“銘記甲午恥、踐行強軍夢”10個白色大字的橫幅,400多名官兵依次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。
  記者看到,某勤務船中隊外港信號臺台長、上士李寧在簽名時,一筆一划寫得特別慢,非常工整認真。
  李寧在現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,他入伍10年來,一直在劉公島服役,類似的紀念活動參加了數十次,也多次在橫幅上簽下自己的名字,但唯獨這次紀念活動最讓他刻骨銘心:“今年是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,我感覺這次簽名,簽的不僅是自己的名字,簽的更是一名共和國水兵的使命和責任。”
   觀的是傷痛,思的是擔當
  上午9時許,官兵們神情莊重地來到甲午戰爭陳列館參觀。走進館內,用電光聲控等現代化技術演示的豐島海戰、黃海大戰、劉公島保衛戰等系列戰役,將官兵們帶到了那個風急雲驟、驚濤駭浪的年代。通過參觀,大家感到儘管那時朝廷腐敗、國窮軍弱,但北洋海軍將士面對虎狼之敵,衛土守疆,人人鬥志昂揚,視死如歸。
  參觀完陳列館,大家又走進博物館,系統全面地瞭解甲午戰爭爆發的始末。館內珍藏的1000多幅甲午戰爭歷史照片和300多件艦船文物,再一次把官兵們帶到了那個慘痛的歷史記憶中。
  “這兩座是什麼炮?”某大隊中士槍炮兵劉大帥,指著兩座銹跡斑駁的炮管詢問講解員。
  “這是我們博物館的‘鎮館之寶’——濟遠艦前雙主炮,1986年打撈出水,產於德國克虜伯公司,也是目前全世界僅存的兩座艦用克虜伯炮。”
  官兵們站在“濟遠”艦鐵錨前,久久不願離去,依稀看到了烽火連天的甲午風雲和曾經的憂傷,看到了波濤洶涌的黃海之中,中日海軍激戰正酣,英雄鄧世昌隨“致遠”艦一起沖向敵艦……
  劉公島上共有提督衙門、水師學堂、炮台等28處水師舊址。每參觀一處飽經風霜的遺跡,官兵們的精神就經歷一次洗禮。(完)  (原標題:北海艦隊部隊開展“銘記甲午恥、踐行強軍夢”活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q16dqip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